此篇文章簡單帶大家了解 Builder 建造者模式,有興趣就往下看吧!

本篇目錄

Builder 建造者模式

目的

以下擷取自 wikipedia

The builder pattern is a design pattern designed to provide a flexible solution to various object creation problems in object-oriented programming. The intent of the Builder design pattern is to sepa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lex object from its representation.

建造者模式是軟體設計原則之一,被設計來提供一個彈性解法來處理創建多樣貌的物件問題,其目的在於將複雜物件的建構及樣貌分離

Builder 實務使用路線圖

Simple graph
Simple graph

❗ 文章會專注說明 Route 1 做法,而 Route 2 只需要把 Director 拿掉即可,不再贅述!

類別圖

程式碼範例

Director

Builder

Model

詳細可參考範例程式碼

Builder 使用時機

  1. 當你/妳今天想要創造同一物件,但它可以有不同樣貌時 (可以想像每個人可規劃不同的假期,但最終都是假期這件事…)
  2. 想要簡化創造物件的複雜程度 (每個人可規劃不同假期,但總不可能一開始就把條件都給好,那假設有 100 種可能?所以我需要寫能滿足這 100 種可能的建構子?)

好處

  1. 可以一步一步依照需求來建構不同樣貌的相同物件
  2. Builder 顧名思義,只負責建構你/妳所需的物件,所以可以跟你/妳的業務邏輯有所區隔 (符合單一職責原則)

壞處

  1. 增加可維護性的代價,你/妳懂得 😅 … (你/妳可能會有許多 Builder,若更嚴謹點再把 Director 加進來,類別數量上升了,數量變多管理上就會變得不容易,更何況是多人協作情況…)

補充

  1. 整個複雜物件的建構過程被封裝起來,所以客戶端無法影響物件建立的步驟 (物件建立這件事對客戶端是隱藏的)
  2. 對於客戶端而言,允許用多個步驟來建立物件,但要是不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用,可能也無法建立出想要的物件
  3. 對其下生成的複雜物件之間會有部分 (is-part-of) 關係,意指藉由多個部分才算一個整體 (假期中沒有旅館可能就怪怪的…)
  4. Director 實際扮演的角色為指揮 Builder 如何建構物件,但多數實務上會把 Director 省略掉,讓客戶端直接控制其建構步驟

結論

眼尖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 Builder 介面定義的方法均是回傳介面自己,或許這不是很純正的 Builder Pattern,但這樣寫是有好處的,讓我娓娓道來 😏 …

其實 Builder Pattern 可以結合 Fluent Interface 做到更進階的用法,詳細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「Fluent Interface|一種程式碼”寫作”風格」哦!

看完 Builder Pattern 之後醒悟不少,了解到如果需要不同樣貌的相同物件,可以不需要透過補上建構子來達成這件事,往往實務在看一個類別的建構子,太多選擇反而會不知道怎麼用這個類別,不然就是一定要給不太需要的參數,程式可讀性就變差了 😩 …

而套用 Builder Pattern 甚至可以把一些建構方式條件化或者是推遲建構的時間,種種這些皆變成了可能,更彈性的建構物件,善用 Builder Pattern 吧!

參考

💭 Builder